第7条: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;发于阴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、阴数六故也。
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展开剩余96%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七日愈,发于阴者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、阴数六故也。
阳为热也。阴为寒也。发热而恶寒,寒伤阳也;无热而恶寒。寒伤阴也。阳法火,阴法水。火成数七,水成数六。阳病七日愈者,火数足也;阴病六日愈者,水数足也。
方有执《伤寒论条辨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七日愈,发于阴者六日愈,以阳数七,阴数六,故也。
此原中风伤寒之所以始,以要其所以终之意。凡在太阳,皆恶寒也。发热恶寒者,中风即发热,以太阳中风言也。发于阳之发,起也,言风为阳,卫中之,卫亦阳,其病是起于阳也。无热恶寒者,伤寒或未发热,故日无热,以太阳伤寒言也。发于阴者,言寒为阴,荣伤之,荣亦阴,其病是起于阴也。七,少阳之数也;六,老阴之数也。阳数,九为老,七为少;阴数,老六而少八者,阳道顺,阴道逆,阳主进,阴主退也。愈,瘳也。风寒中伤人,渐次人身六经之部位而传进,以一日一经言之。中风六日,经虽传遍,必七日阳进而病自愈者,阳主生也。伤寒六日,经传遍,阴退极,病乃愈者,阴主杀也。然则中风伤寒之所以为病,其始也,各从其类而起,其既也,各得其数而愈,二气相因,天人一致,道妙自然,其机如此。《易》曰:知机其神乎。又日: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医有易道,至哉言也。孙思邈曰:不知太易,不足以言医。学者不可不察,苟志于道,不可不勉。
喻嘉言《尚论篇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;发于阴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、阴数六故也
风为阳,卫亦阳,故病起于阳。寒为阴,营亦阴,故病起于阴。无热恶寒,指寒邪初受,未郁为热而言也。少顷,郁勃于营间,则仍发热矣。太阳中篇第一条云: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正互明其义也。病发于阳,其愈宜速,乃六日传经已尽,必至七日方愈者,阳数七,主进故也;病发于阴,其愈宜迟,乃至六日经尽即愈者,阴数六,主退故也。得病之始,各从阴阳之类而起;得病之终,各从阴阳之类而愈。此道之所以本乎自然,而人身与天地同撰①也。
①同撰:撰,指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。同撰,指变化规律一致。
张志聪《伤寒论集注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,七日愈;发于阴者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、阴数六故也
此言太阳、少阴之标阳、标阴为病也。以寒邪而病太阳之标阳,故发热恶寒,而发于太阳也;以寒邪而病少阴之标阴,故无热恶寒,而发于少阴也。成氏曰:"阳法火,阴法水,火成数七,水成数六。发于阳者七日愈,火数周也;发于阴者六日愈,水数周也。"此下凡四节皆论愈证。
张锡驹《伤寒论直解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七日愈,发于阴者六日愈,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。
【注】此言太阳少阴为阴阳之主,故可发于阳,而亦可发于阴,表里之气相通也。太阳标阳而本寒,发热恶寒者,病太阳之标而发于太阳也。少阴标阴而本热,无热恶寒者,病少阴之标而发于少阴也。七,奇数也。六,偶数也。阳数奇,阴数偶。阳病七日愈者,以阳得奇数也;阴病六日愈者,以阴得偶数也。
成氏曰:阳法火,阴法水,火成数七,水成数六,七日愈者,火数足,六日愈者,水数足,亦通。自此以下共四节,皆言愈证。
尤在泾《伤寒贯珠集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,七日愈;发于阴者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。
此条特举阳经阴经受邪之异,而辨其病状及其愈期。发于阳者,病在阳之经也,以寒加阳,阳气被郁,故发热而恶寒;发于阴者,病在阴之经也,以阴加阴,无阳可郁,故无热而但恶寒耳。夫阳受邪者,必阳气充而邪乃解;阴受病者,必阴气盛而病始退。七日为阳气来复之日,六日为阴气盛满之候,故其病当愈耳。然六日七日,亦是概言阴阳病愈之法大都如此,学者勿泥可也。
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①七日愈,发于阴者②六日愈,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。
无热,指初得病时,不是到底无热。发阴,指阳证之阴,非指直中于阴。阴阳指寒热,勿凿分营卫经络。按本论云;"太阳病,或未发热,或已发热。"已发热,即是发热恶寒;未发热,即是无热恶寒。斯时头项强痛已见,第阳气闭郁,尚未宣发,其恶寒、体痛、呕逆、脉紧,纯是阴寒为病,故称发于阴,此太阳病发于阴也。又《阳明篇》云:"病得之一日,不发热而恶寒。"斯时寒邪凝敛,身热恶热,全然未露,但不头项强痛,是知阳明之病发于阴也。推此,则少阳往来寒热,但恶寒而脉弦细者,亦病发于阴。而三阴之反发热者,便是发于阳矣。寒热者,水火之本体;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。七日合火之成数,六日合水之成数,至此则阴阳自和,故愈。盖阴阳互为其根,阳中无阴,谓之孤阳;阴中无阳,便是死阴。若是直中之阴,无一阳之生气,安得合六成之数而愈耶?《内经》曰;"其死多以六七日之间,其愈皆以十日以上。"③使死期亦合阴阳之数,而愈期不合者,皆治者不如法耳。
①者:宋本无。
②者:宋本无。
③文见《素问·热论》
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七日愈,发于阴者六日愈,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。
【注】病谓中风、伤寒也。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,是谓中风之病,发于卫阳者也。有初病不发热而恶寒者,是谓伤寒之病,发于荣阴者也。发于阳者七日愈,发于阴者六日愈,以阳合七数,阴合六数也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曰:此推原中风、伤寒之所以始,以要其所以终之意。凡在太阳皆恶寒也。发,起也。愈,瘳也。
程知曰:此辨太阳病有发热有不发热之故也。风,阳也;卫,亦阳也。寒,阴也;荣,亦阴也。中风、伤寒均为表证。而风入卫,则邪发于阳而为热;寒入荣,则邪发于阴而不即热。阳行速,故常过经而迟愈一日;阴行迟,故常循经而早愈一日。观此,则风寒之辨了然矣。
魏荔彤曰:风伤卫,寒伤荣,既在太阳,则未有不发热者,但迟速有间耳。至于恶寒则同也。发于阳、发于阴之义,不过就风为阳卫亦阳、寒为阴荣亦阴而言,殊未及于三阴也。
陈修园《伤寒论浅注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。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。发于阴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。
【注】太阳底面,即是少阴。治太阳之病,即宜预顾少阴。二经标本寒热不同,医者必先了然于心,然后丝丝入扣。《内经》云:太阳之上,寒气主之,以寒为本,以热为标也。又云:少阴之上,君火主之。以热为本。以寒为标也。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太阳之标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少阴之标阴也,发于阳七日愈,发于阴六日愈,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。
此一节,提阴阳寒热标本之大纲,并按阴阳之数,以定病愈之期,言手足标本之异。手之太阳其标热也,与手少阴为表里,发热恶寒,发于手太阳之标阳也。足太阳其本寒也,与足少阴为表里。无热恶寒,发于足少阴之标阴也。
陈伯坛《读过伤寒论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。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。发于阴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。
"病"字贯通章,括三阴三阳言之也。阳主动,亦主热,发热恶寒者,寓恶寒于发热之中,其势力知觉生乎动,故曰发于阳。凡书中风亦阳,书外证亦阳,不仅在发热恶寒也。阴主静,亦主寒,无热恶寒者,寓发热于恶寒之内,其势力知觉生乎静,故曰发于阴。凡书伤寒亦阴,书表证亦阴,不限定无热恶寒也。在太阳为发于标阳,为发于本阴,不独太阳为然,凡发于阳者七日愈,凡发于阴者六日愈,阴以荣阳,阳以荣阴,脉气流经故愈也。其云七日、六日者何?手阳根起于足阴,而行度长于阴,故阳数常有余;足阴根起于足阴,而行度短于阳,故阴数常不足;且二五者阴阳之偶,以五日之阳,合二日之阴,二加五故成阳数七;以五日之阴,合一日之阳,一加五故成阴数六也。然《素问》谓七日巨阳病衰,八日阳明病衰,九日少阳病衰,十日太阴病衰,十一日少阴病衰,十二日厥阴病衰,只有太阳七日愈者何也?盖二日阳明受之,连太阳病一日再七日,非八日乎?三日少阳受之,连太阳病二日再七日,非九日乎?四日太阴受之再七日,五日少阴受之再七日,六日厥阴受之再七日,连太阳病几日,非十日、十一日、十二日乎?然六日六受其病者,又何也?盖阴阳之始也,则始于厥阴而终于太阳;其剥也,则始于太阳而终于厥阴;三阳一剥为二阳,阳明受病之机也;二阳再剥为一阳,少阳受病之机也;一阳再剥则阳尽,太阴受病之机也;三阴一剥为二阴,少阴受病之机也;二阴再剥为一阴,厥阴受病之机也;一阴再剥则阴尽,又太阳病衰之机,亦三阴三阳以次病衰之机也。此不过相因而致之词,类举以尽伤寒之变,非谓传经必然之势也。夫使必传,则凡伤寒者,尽如《素问》所云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,营卫不行,五脏不通则死矣,安有必死之伤寒哉?况一日太阳受之,二三日多有阳明、少阳不受邪者,本论阳明少阳证不见是也。即或三阳受之,三阴多有当受邪而不受者,本论三阳为尽,三阴不受邪是也。何尝相因为病乎?惟剥复则阴阳之常,非必病而后剥,故半岁而阳气尽,尽而后剥,春夏所以行生育也;半岁而阴气尽,剥而后尽,秋冬所以主收藏也。以一岁之剥,而有七十二候之复;以六七日之剥,而有一候之复;以一日之剥,而有三时之复。太阳病欲解时,从巳至未上者,复之谓也。凡病欲解时者,复之时也。盖剥而复者手足之阴阳,其所以复之者,手足之经也。经气日行五十度,以三时计之,连行十二周有奇矣,以一候十五时计之,积行六十周有奇矣。以六七日计之,经气之行,又三百度有奇矣。彼以为太阳病即太阳经病者,岂非病与经同行哉?不知太阳只行其本经,经行则不止行太阳,而行周于十二经。太阳之病浮于经,病初非行其经,经亦初非行其病也。若欲作再经者,乃偶然之事,非伤寒之通例也。
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,六日愈;发于阴者,七日愈。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。(此条订正)
发于阳者为中风,以风为阳邪故也。中风之证,发热有汗而恶风,然亦间有恶寒者,如太阳中风,啬啬恶寒,可证也。发于阴者为伤寒,以寒为阴邪故也。但本节“发于阳者七日愈,发于阴者六日愈”,则为传写差误。据后文“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,十二日愈”,十二日为两候,风家病愈在十二日,则发于阳者,当云“六日愈”。后文又云“太阳病,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经尽故也”,伤寒以七日为一候,则发于阴者,当云“七日愈”。但阳病遇阴数而愈,阴病遇阳数而愈,亦属术家言,有时不甚可据,但存其说可也。
恽铁樵《伤寒论辑义按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,七日愈,发于阴者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、阴数六故也。(《玉函》《千金翼》“病”前有“夫”字,“热”后并有“而”字;“无热”作“不热”,“六”“七”上,并有“者”字,成本亦有。)
成无己云:阳为热也,阴为寒也。发热而恶寒,寒伤阳也;无热而恶寒,寒伤阴也。阳法火,阴法水,火成数七,水成数六。阳病七日愈,火数足也;阴病六日愈,水数足也。
程应旄云:经虽有六,阴阳定之矣;阴阳之理虽深,寒热见之矣。在发热恶寒者,阳神被郁之病,寒在表而里无寒,是从三阳经为来路也。在无热恶寒者,阴邪独治之病,寒入里而表无热,是从三阴脏为来路也。同一证,而所发之源自异。七与六,不过奇偶二字解,特举之为例,以配定阴阳耳,日子上宜活看,重在阳数阴数之数字上。
张璐云:此条以有热无热,证阳病阴病之大端。言阳经受病则恶寒发热,阴经受病则无热恶寒。《尚论》以风伤卫气为阳,寒伤营血为阴,亦属偏见。
钱璜云:此一节提纲挈领,统论阴阳,当冠于六经之首。自叔和、无己诸家,错简于太阳脉证之后,致喻氏以未热注无热,悖于立言之旨矣。盖仲景以外邪之感,受本难知,发则可辨。因发知受有阴经阳经之不同,故分发热无热之各异,以定阳奇阴偶之愈期也。发于阳者,邪入阳经而发也;发于阴者,邪入阴经而发也。即《阴阳应象论》所谓“阳胜则身热,阴胜则身寒”,阴阳更胜之变也。
丹波元简云:《外台》云:王叔和曰:夫病发热而恶寒者,发于阳;无热而恶寒者,发于阴。发于阳者,可攻其外;发于阴者,宜温其内。发表以桂枝,温里宜四逆。庞安时《总病论》亦同。
叶文龄《医学统旨》云:愚谓发于阳而发热者,头必疼;发于阴而发热者,头不疼。黄炫《活人大全》云:或问:发热恶寒发于阳,无热恶寒发于阴。且如《伤寒》,或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体痛。二说皆曰恶寒,如何辨之?曰:伤寒或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体痛,呕逆,头痛,项强,脉浮紧,此在阳,可发汗;若阴证,则无头疼,无项强,但恶寒而踡,脉沉细,此在阴,可温里也。
铁樵按:自“太阳之为病”起,至“病人身大热,反欲得衣”节止,十二节,皆概论太阳之为病。不当此时阑入
“踡卧,脉沉细”之少阴证,是《活人大全》说可商。又详本节,似承上节温病风温说,仍是概论太阳之为病。若曰惟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,若伤寒则无有不恶寒者。惟在太阳时,有发热,有不发热,其不发热,非终竟不发热,乃未热耳。所以有此差异者,因病之发作,有阴阳之别,人体有肥瘠,时间有昼夜,皆所谓阴阳也。如此解释,似较为中肯,此无关新生理。不知何故,各家皆误。首句之“太阳为病”,自是开卷第一语语气,继出伤寒、中风两条,为全篇主脑。以下两条,明若何是不传,接温病、风温,明其为例外。再接此下三条,言治之不误,则其愈期大略如此。共十一条,为太阳篇之首段。自十三节起,乃言治法,条理极明白。惟第十二节“病人身大热”数语,疑有错简,然亦无充足之理由可以断言。何得以无热恶寒,武断释为阴证,而用四逆?太阳篇首段,即著三阴病,已万无此理。谓是直中阴经之病,更不当列于此;谓是错简,又无理由。且病之当用姜附者,果能六日愈乎?桂枝证七日愈,四逆证反六日,将四逆证较桂枝为轻乎?是真勿思之甚矣。“阳数七,阴数六”二语,颇不可晓。注家以成数为言,然不佞有未达者在。恐一宗此说,便入魔道,是当阙疑。
冉雪峰《冉注伤寒论》
病有发热。恶寒者,发于阳也。无热,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七日愈。发于阴六日愈,以阳数七,阴数六也。(玉函以此节为太阳篇开卷第一节。玉函、干金翼病上有夫字,热下并有而字,无热作不热,七六上并有者字,成本亦有。康平本低二格写。)
程郊倩曰:经虽有六,阴阳定之矣。阴阳之理虽深,寒热见之矣。在发热恶寒者,阳神被郁之病,寒在表而里无寒,是从三阳经为来路也。在无热恶寒者,阴邪独治之病,寒入里而表无热。是从三阴脏为来路也。同一证,而所发之源自异,七与六,不过奇偶二字解。特举之为例,日子上宜活看,重在阳数阴数之数字上。
黄炫曰:或问发热恶寒发于阳,无热恶寒发于阴。二说皆曰恶寒,何以辨之?曰伤寒或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、体痛、呕逆、头痛项强,脉浮紧,此在阳可发汗。若阴证。则无头痛,无项强。但恶寒而踡,浮沉细,此在阴可温里也。
胡希恕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;发于阴,六日愈。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。
这一段也很重要,它讲太阳病啊。太阳病是表证,表证里头还有个少阴病呢。那么差别在哪儿呢?少阴病偏虚偏寒,所以一开始就病有发热恶寒者,那就指太阳病,太阳病是发热恶寒呀。没有热,一味是恶寒,那不是太阳病,是少阴病了。就是说疾病的伊始有这么两类表证,有发热恶寒的,是发于太阳病;无热恶寒的,是发于少阴病。
“发于阳,七日愈;发于阴,六日愈”,这是个约略之词。真正的伤寒病,我也得过,六七天的时候是个要紧的关头,病好不好在这个时候很关键。老太太们都知道,这几天是憋汗的时候,好,大约在这个时候;不好,在这个时候也减轻。那么在六七天的时候减轻,这个病就没问题了。那么这个数呢,也是约略之词。
至于下面说的“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”,这是一种附会之言。古人有(些人)拿这十个数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,这谓之“生数”;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叫“成数”,这是五行的生成,这是五行学说。你们把这个数字排一排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在上头,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在底下,一对六,二对七,不就这样子嘛。这个“一”是奇数,属于乾,乾坤的乾,就是天。偶数属于阴,属于地。他说天一生水,“一”,属于天了,阳嘛,天一生水。你看看对应的是六,所以地六成之,这六是地呀,总得天地交媾万物生成啊,他是这么看的。他说天生则地成之,地生则天成之。数一摆就看出来了,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”。那个“二”,又是地了。“地二生火”,你看二底下是七,就是天了,天七成之。你看三又该轮到天了,“天三生木”,底下呢又该是地了,地八成之。“三”过去不就是“四”了嘛,“四”又是地了。“地四生金”,底下是九,九是天,“天九成之”。到五又是天了,“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”。这个五行啊,是瞎造的,这么搞出来的。
那么阳数七、阴数六啊,就是根据这个(五行),这是瞎说,所以我向来不讲这个东西。这就是五行的生成,十个数字。这没什么意思,但是前面的那几句话,“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”(有道理);“发于阳,七日愈;发于阴,六日愈”,这是一种约略之词,不关乎五行生成的关系。
任应秋《伤寒论语译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,七日愈,发于阴,六日愈,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。
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“病”字上均有“夫”字;两“热”字下都有“而”字;“无热”作“不热”;“阳”“阴”两字下都有“者”字,成无己本同。
【句释】“发热恶寒”,多为阳性病,是机体抗力还能抵抗疾病的时期,这叫作“发于阳”;“无热恶寒”,多为阴性病,是心脏衰弱,体温低落的时期,这叫作“发于阴”。“七日愈”“六日愈”,成无己、柯韵伯都附会于水火玄说,并非临床事实,不可强从。
【串解】成无己云:“阳为热也,阴为寒也,发热而恶寒,寒伤阳也,无热而恶寒,寒伤阴也。”成氏所谓的“寒伤阳”“寒伤阴”,即是受病则一,而个别机体反应的病变不同,有的为阳性反应,有的为阴性反应,并不是真有“寒”在“伤阳”“伤阴”。
《外台秘要》云:“王叔和曰……夫病发热而恶寒者,发于阳;无热而恶寒者,发于阴,发于阳者,可攻其外,发于阴者,宜温其内,发表以桂枝,温里宜四逆。”庞安时《总病论》亦同,并没有“七日愈”“六日愈”等字,是“七日愈”“六日愈”“阳数七”“阴数六”的说法,可能是后来迷信运气之流所涂改的。
【语译】凡对一般病理变化的观察,发热恶寒的,属于阳性,不发热恶寒的,属于阴性。阳性病的愈期,往往在七天左右,阴性病的愈期,往往在六天左右,这是因为七数属阳六数属阴的缘故。
刘渡舟《伤寒论诠解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七日愈,发于阴者六日愈。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
【解析】
本条以寒热的不同证情,辨病发于阴或发于阳,有以阴阳两纲来统摄六经辨证的重要意义。
“阳”指阳证,阳经的病证;“阴”指阴证,阴经的病证。正被邪伤则恶寒,阳与邪争则发热,既有发热,则知正气不衰,阳气尚旺,抗邪有力,故多属阳经之证,即阳证。三阳经病,阳气皆盛,故均以发热为主。太阳有发热恶寒,少阳有往来寒热,阳明有蒸蒸发热、日晡潮热。故凡以发热为主者,多属阳证,即“发于阳也”。无热恶寒,则是阳虚阴盛,正气虚衰的表现,因此多属三阴经病,即阴证。如三阴病,常见恶寒、厥逆而不发热,正是“发于阴”的征象。
治病当察色按脉,先别阴阳。而本条以最明显的寒热二证来辨阴阳,实有提纲挈领之妙。六经辨证,虽一言难尽,但只此一句,便高度概括了三阴三阳为病的证候特点。因此,后世医家认为此条应“冠于六经之首”,是很有道理的。《外台秘要》载:“发于阳者,可攻其外;发于阴者,宜温其内。发表以桂枝,温里宜四逆”,指出了本条证候的治法,可作参考。有的注家认为太阳病中风叫病发于阳,伤寒则叫病发于阴,未免有些局限。
至于文中后半段“六日愈”、“七日愈”之说,仅是对疾病预后的推测。阳数七,阴数六是根据伏羲的河图“水火成数”、“阴阳奇偶”等推算而来。河图记载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”,“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”,因此,阴、水成数为六(偶数),阳、火成数为七(奇数)。水的成数是六,水属阴,故阴数六;火的成数是七,火属阳,故阳数七。病为阳证,当在阳数之期愈,故云“七日愈”;病为阴证,当在阴数之期愈,故云“六日愈”,其说的科学意义,还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倪海厦《伤寒论》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者七日愈,发于阴者六日愈,以阳数七、阴数六故也。
对如果白天得到的病,就是发于阳,过一个晚上,就是第二天了,所以如果足足六天之后,也就是第七天的白天会痊愈,所以说“七日愈”。如果晚上得到的病,就是发于阴;到白天了,才开始算天,所以得病的隔天才算是第一天,足足六天之后,也就是第六天的半夜,会自己痊愈,所以说“六日愈”。不管是阴病或阳病,得到感冒,正常的话,六天一定会好,所以如果感冒不吃药,一个礼拜会好。
阴阳二字释义颇泛,以寒热分阴阳,寒为阴,热为阳。以表里分阴阳,表为阳,里为阴。以脏腑分阴阳,脏为阴,腑为阳。以上下分阴阳,上为阳,下为阴。以左右分阴阳,左为阳,右为阴。以气血分阴阳,气为阳,血为阴。以实虚分阴阳,虚为阴、实为阳。其它以身体组织之内分泌液、水份、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阴,身体之抵抗力、细胞之新陈代谢力、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无形者谓之阳。
张胜兵《张胜兵品伤寒》
第7条条文:
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发于阳七日愈;发于阴六日愈。以阳数七,阴数六故也。
以下解读内容为精选版,详细解读请查看:
第十二讲:张胜兵品《伤寒》太阳病(7-8条文)
直接翻译为:患外感病时,若出现发热恶寒的症状,是病在阳经的表现;若无热而恶寒,则是病在阴经的表现。阳经之病大约七天可愈,阴经之病大约六天可愈,这是因为七为阳数,六为阴数的缘故。
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一条文。首先,“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;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。”这两句,后世医家理解有所不同。有人认为,“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”指的是三阳病,即太阳、阳明、少阳;“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”则指的是三阴病,即太阴、少阴、厥阴。因此,有人将这一条视为《伤寒论》六经病的总纲。
这种观点的原因在于,它认为张仲景是在以简驭繁。外感病在人身上,要么是阳病,要么是阴病。阳病表现为发热恶寒,阴病则表现为恶寒不发热。进一步地,阳病下又可细分为三阳,阴病下又可细分为三阴。例如,发热恶寒的阳病,可能是太阳表证,也可能是少阳证或阳明证;无热恶寒的阴病,则可能是太阴、少阴、厥阴三阴证。
然而,也有人提出疑问,既然阳病包括太阳、阳明、少阳,但阳明病是否真的有发热恶寒的表现呢?我们知道,阳明病的提纲是“阳明之为病,胃家实是也”,并未提及恶寒。即使是阳明经证,如白虎汤证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,也并无恶寒的症状。
对此,一些医家认为,“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”主要指的是太阳病。而另一些医家则认为,发于阳应包括太阳、少阳、阳明的经表证,因为这些经表证通常都会有发热恶寒的症状。例如,太阳病有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,都有发热恶寒;少阳证的小柴胡汤证,虽然表现为寒热往来,但也有发热恶寒的时段;阳明经证在初期,也可能有短暂的发热恶寒,尽管时间较短,但仍属于阳明经证的范畴。
我个人倾向于后者,“病有发热恶寒者,发于阳也”应理解为阳经的表证,包括太阳、阳明、少阳的表证。只是阳明经的发热恶寒期较短,因为阳明经邪气容易入里化热,形成阳明经热和阳明腑实证。而在这个表证的过程中,只要有发热恶寒的症状,就可以认为是阳经的表证。
张仲景所说的“发于阳七日愈”,应理解为这个过程、这个周期是七天,正气充足的人可以自愈。这并不是说治疗之后七天就好,而是指在不治疗的情况下,正气能够自行恢复,从而七天自愈。当然,如果使用了合适的治疗手段,可能会更快治愈。
至于“无热恶寒者,发于阴也”,则是指外感寒邪入侵人体后,并未出现发热恶寒,而是表现为畏寒不发热,这是三阴病的表现。如太阴、少阴、厥阴等,这类病人可能感受了风寒邪气后,没有经过阳经,直接到了阴经,表现为里证、阴证。在注意保暖的情况下,有可能六天自愈,或者通过温里的方法,如四逆汤等进行治疗。
总的来说,第7条条文是对外感病阴阳分类的一个总括,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《伤寒论》的六经辩证体系。同时,我们也要保持怀疑和探究的精神,不断学习和思考,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经典。
发布于:湖北省